|
让保护环境的举手之劳成为游客的自觉自愿行为,除了加强教育,有关部门因势利导也是重要一环。
“绿色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这里的“人人、事事、时时”,目前来看,似乎还远没有实现。
正是春暖花开时节,不少人扶老携幼、呼朋引伴,外出踏青。据报道,有游客爬山时吸烟、把火源带入山林,或是野炊、烧烤后不确认火已熄灭就离开,给森林防火带来隐患;观赏湿地,肆无忌惮对着栖息的鸟儿拍个不停。至于乱丢垃圾、摘花折柳的行为,就更是普遍。
享受欣赏自然的权利,却忘了爱护自然的义务,这种“无意识”行为的根源,在于没有把“绿色化”理念真正实践到生活中来。
以春游踏青为例,很多游客也许没有意识到,自己能愉快地赏花踏青,是很多人、很多年为保护生态环境付出努力的结果。你看到的春天是“一树一树的花开”,花开背后,却是很多人为之付出心血,退耕还林植树种草、科学养护保持水土。作为游客,如果不能为环保直接出力,不要起破坏作用是起码的底线。其实,对游客来说,爱护自然,大多数时候都是举手之劳。
如何让保护环境的举手之劳成为游客的自觉自愿行为?加强教育是一个方面,有关部门因势利导也是重要一环。比如,湖北某景区就推出了“捡垃圾换门票”的活动,游客捡拾一公斤垃圾,便可换取价值近300元的景区门票。对大多数游客来说,既正确处理了自己游玩产生的垃圾,又维护了自然环境的洁净与美丽,还能得到免费门票,一举多得,受到大家欢迎。
如何让进入林区不吸烟、野炊后确认火源彻底熄灭等“举手之劳”转化为每个游客的自觉行动,有关方面在四处标示“严禁”的同时,其实也可以借鉴湖北景区因势利导办法,举一反三,创新更多更好的方法和载体。
环境教育需全方位深化
教育,通常被认为是人类代际之间的传承行为。宣传,则是分享当代新近产生的信息,是借助于大众传媒,将有价值的东西筛选出来、传播出去、影响受众的过程。二者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宣传也是一种教育,教育也是一种传播。
什么是环境教育?有人理解为是“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以及“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In)”侧重描述人和环境的一体性、关联性;“为了环境(For)”侧重讲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行为可以影响环境;“关于环境(About)”是指环境科学及其相关的知识体系,它是人类应对环境变化经验的集成与认识的总结。3个解释体现不同维度,包含丰富内容。与实践相结合,笔者认为,做好环境教育工作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环境教育是警示教育,是“生死攸关”的教育
听环境教育界前辈朱坦先生提及上个世纪60年代出国访问,那时中国处处青山绿水,让人误认为“污染是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的产物”。后来中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却忽视了学习国外治理污染的制度建设与严格执法,造成环境事件频发。先富阶层因担心空气污染、水污染和食品安全而纷纷送子女出国读书。环境问题引发信任危机,难道不应该引起高度警醒和重视么?因此警示教育是根本,也更有效。
自从进入工业社会,环境问题就伴随着人类左右。伦敦毒雾事件、日本水俣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等,还有中国近年的环境污染事件,在给人们留下沉痛教训的同时,也在提醒人们发展不能忽视环境。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鱼虾绝迹、雾霾频发以及垃圾围城,引发了人们对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渴望与亲近。
无论是解决污染问题,还是重新构建自然和当代人类的关系,环境教育都承担着紧迫的任务。“子不教、父之过”,说的是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负有教育的责任。但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意义上的“父教”显然不够用了,环境教育必须从领导“护绿”,从父母“植树”,从孩子“育苗”,聚焦被金钱、权力侵蚀的“公共牧地”,聚焦保护地球家园的具体措施,聚焦经济、社会及民生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能照本宣科,做表面文章。
环境教育是公民教育,是“共同参与”的教育
环境教育的目的,是要培育更多环境公民和地球公民,因此来自公民的行动格外重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公民的参与。公民是维护公共利益的代表和先驱,是推动环境治理的践行者,是新型社会关系的建设者。公民行动既可以来自个人,也可以来自企业、单位或社会组织。公民行动最能彰显环境教育的成效。只要其行动有助于杜绝污染,推动环境问题解决,都应受到欢迎。
我国环保领域、环境教育领域,近年来出现了很多NGO组织(或称民间环保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如民办社团、基金会等。它们虽无行政权力也缺乏财力物力,但发挥的作用却无可替代。自然之友、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等机构在公众参与、环境教育、环境信息公开、环境公益诉讼等领域进行着不懈努力,其发展轨迹和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民主社会不断成长和走向成熟。在天津,民间环保组织近年来由一家发展到多家。天津绿色之友“青少年环境教育美境行动”已连续开展15年,每年都有数百所学校参与,成千上万师生受益。天津开发区环保协会开辟10多个“企业环境教室”,利用企业资源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服务市民群众。天津还根据本地实际出台《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通过地方立法方式推动环境教育。2014年以来,政府部门实施公益项目招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为环保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会服务提供了契机。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协同、相互监督,同样体现了民主社会建设的成果。